文/咸菜
编/江娱迟
引言
在社会持续进步的当下,公众的反欺诈意识日益增强,与此同时,骗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进化。
一些不法分子观察到年轻群体不易上当,于是将目标转向了老年人。在6月30日,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揭露了一种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这种诈骗利用了老年人追求健康的心理,逐步诱导他们陷入陷阱。
人民日报揭露了何种诈骗手法?他们是如何让老年人心甘情愿地交出他们的养老金的呢?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针对老年人的净水器诈骗案件。骗子针对那些对健康有较高关注且防范意识较弱的老人,利用他们渴望健康和关爱家人的心理,布下多道陷阱。
诈骗过程通常从免费赠送小礼品开始,吸引老人的注意力,接着举办看似专业的健康讲座,然后通过虚假的检测数据和夸大的宣传手段,一步步诱导老人陷入精心设计的骗局。
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往往会心甘情愿地花费自己的养老金购买那些价格昂贵但质量无保障的净水器。这样的诈骗不仅严重损害了老人的经济利益,也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
每当这类新闻映入眼帘,我的内心总是五味杂陈。老人们辛勤劳作一生,理应享受宁静的晚年,却不幸沦为这类欺诈的受害者。
骗子们惯用的伎俩是虚假宣传,他们常以科学检测为名,利用经过改装的检测设备,故意夸大水质问题。
例如,他们携带看似专业的检测仪器,对老人家中的自来水进行检测,立刻就能展示出水质恶劣、杂质含量高的惊人数据。
更有过之的是,他们甚至会在现场展示电解水实验。他们将测试仪放入两杯清澈的清水中,经过数十秒的电解,其中一杯过滤后的水保持无色,而另一杯自来水则从黄色变为绿色,最终表面浮现出一层棕色薄膜。
面对这样的情景,老人心中顿时感到慌乱,心想自己平时所饮用的水竟然如此污浊,如此一来,又怎能安心饮用呢?
实际上,这只是骗子的伎俩。自来水在电解过程中变浑浊是正常的电解水反应,但老人对这些并不了解,很容易被他们营造的恐慌情绪所影响。
骗子们不仅夸大水质问题,还虚构专家身份,在所谓的“健康讲座”中夸大产品功效。
他们宣称自己的净水器运用了尖端的高科技,不仅能够过滤水中的杂质,还能消除多种有害物质,甚至补充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声称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具有神奇疗效。
更过分的是,他们甚至编造出饮用其净水器过滤的水可以抗癌、延年益寿等荒谬言论。
许多老人对健康问题非常关注,加之对所谓的“专家”的盲目信任,很容易被这些虚假宣传所误导,进而产生购买欲望。
价格欺诈手段
一旦通过夸大宣传诱导老年人对净水器产生购买欲望,骗子便开始实施他们的欺诈策略,尤其在定价方面下功夫。
他们会将成本仅需数百元的普通净水器,虚标为数千元甚至数万元的高昂价格。
为了吸引老年人购买,不法分子会采取各种虚假的促销策略。他们宣称原价高达数千元的净水器,现在正进行促销活动,仅需半价即可购买。或者他们会声称今天是促销活动的最后一天,一旦错过,价格将恢复原价,以此制造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还有一些人会推出所谓的团购优惠,声称只要与其他几位老人一同购买,就能获得更低的价格折扣。
由于许多老年人天生喜欢占小便宜,加之担心错过这些所谓的优惠而遭受损失,他们往往容易冲动地做出购买决定。
骗子们常以看似吸引人的赠品诱骗老年人,例如,购买净水器时附带电视机、冰箱、电饭煲等小型家电作为礼物。
然而,这些赠品往往要么是质量不达标的无品牌产品,要么是市场上已经过时的旧型号。
老年人误以为自己获得了巨大优惠,却不知道这些赠品的价值远低于他们为净水器支付的高额费用。
当老年人满怀喜悦地将高价购买的净水器带回家中,才发现问题才刚刚浮现。
售后失踪问题
在销售净水器时,不法商家常常夸大其词,承诺提供免费安装、免费维修以及终身保修等服务。然而,当老年人支付了费用后,这些承诺就像肥皂泡一样迅速破灭,负责履行承诺的人员也随之消失。
许多非法的会销组织者选择租赁临时场所进行销售,销售活动结束后,他们迅速撤离,消失得无影无踪。
流动销售人员更是没有固定的销售点,不提供购买凭证,有时甚至诱导老年人签署自愿购买承诺书,使得老年人连维护自身权益的证据都难以寻觅。
在老人察觉到净水器存在缺陷或在使用中遭遇故障,试图联系售后服务时,却发现销售人员的联系方式已失效,先前所做的承诺也变得毫无意义。
即便老人费尽周折找到了净水器的生产厂家,厂家也会以消费者与生产商之间不存在直接交易关系为借口推卸责任。厂家声称销售商是独立个体,其职责仅限于生产,而不涉及销售及售后服务,老人因此被销售商与生产商互相推诿,陷入维权难题,最终只能无奈接受损失。
结论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