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乐福从商超巨头沦为“1元甩卖”,其在中国市场的失败原因是什么?

 

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的一座两层白色建筑前,人群熙熙攘攘。

图片[1]-为何家乐福从商超巨头沦为“1元甩卖”,其在中国市场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振兴资源分享网

家乐福,中国首座真正意义上的特大型综合超市,于创益佳商城店盛大开业。众多消费者纷至沓来,填满了整个卖场,货架上的商品每日都被抢购一空。供应商们日夜不停地进行配货。

该卖场每日的营业额高达数百万,收银员们数钱数到手指发麻。在北京取得巨大成功后,家乐福乘胜追击,几乎每月都在全国各省的主要城市开设新店。

家乐福的业绩一路飙升,长期占据中国外资零售商的领先地位,超越沃尔玛等众多竞争对手。到了2009年,家乐福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达到最高峰的321家,营业额更是飙升至467亿元。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竟然是家乐福最后的辉煌。2009年之后,家乐福的销售额、门店数量、单店业绩先后被大润发、沃尔玛、华润万家等竞争对手超越,逐渐陷入亏损百亿的困境。

到了2025年6月20日,家乐福中国的母公司ST易购(股票代码:002024)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以每家门店一块钱的价格,将位于沈阳、杭州、宁波、株洲的4家家乐福门店转让出去。

图片[2]-为何家乐福从商超巨头沦为“1元甩卖”,其在中国市场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振兴资源分享网

与此同时,家乐福集团创立的神话级创益佳商城店亦已宣布停业。

截至视频发布当天,家乐福在中国的分店仅存三家,勉强维持运营。

有顾客反映,这些超市顾客稀少,商品种类有限且价格偏高,甚至购物卡在黄牛手中都难以流通,预计不久的将来也将关闭。

图片

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光辉岁月即将画上句点。

回顾这家创立于1959年、总部位于法国的零售巨头,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颇具传奇色彩。

家乐福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彼时中国零售业仍处于传统模式,顾客需在柜台后由营业员挑选商品。家乐福的引入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为中国零售业带来了全新的购物体验。顾客得以自主挑选商品,直接在收银台结账,这一创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家乐福凭借其智能化和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大幅降低了采购成本,使得其商品价格远低于传统商场,吸引了大量顾客。

家乐福的管理模式也颇具特色,采用以店长为中心的分权体系,店长拥有广泛的自主决策权。这一模式使得家乐福在零售业中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吸引了众多本土零售企业家学习其模式,并挖角其人才。

家乐福还迎合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将食品作为超市最重要的品类,并在选址上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将门店建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迅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据统计,2004年家乐福门店接待了2亿人次,被评为“在华最具影响力企业”之一。

然而,家乐福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2010年,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被大润发超越,门店总数也被沃尔玛反超。2012年至2017年,家乐福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额从55.83亿欧元下降至46.19亿欧元,降幅达到17.27%。2017-2018年,家乐福中国分别亏损10.99亿和5.78亿,负债高达138亿。家乐福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境地?常见的观点倾向于用电商的冲击来解释家乐福的困境。

然而,电商只是问题的一环,家乐福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让我们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谈起。

这场危机使得家乐福在2009财年的全球净利润下降了74%。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家乐福在全球范围内缩减了业务规模,频繁更换全球CEO。

同时,全球各地的家乐福门店纷纷关闭或退出市场,例如2009年退出俄罗斯市场;2010年离开日本和意大利南部;2011年上半年出售泰国门店;2012年6月,宣布退出希腊市场……

至于家乐福在中国的门店,早在2010年就有消息称将被出售,但次年家乐福全球副总裁在考察中国市场后改变了主意,认为中国市场具有巨大潜力。

实际上,家乐福过去表现出的迟钝和不积极,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

自2008年起,家乐福已不再是以零售业务为核心导向的企业,而是成为了一家受资本控制、重视短期收益的公司。

一旦业务无法达到预期的现金流和盈利,资本会选择出售而非全力挽救。

回到中国市场,2011年,家乐福中国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一些不寻常的措施。

许多门店大量雇佣学生兼职,以低廉的时薪计算,节省了大量五险一金,使得临时工成为店面运营的主要力量。

甚至为了进一步削减成本,家乐福不惜以次充好,将大量变质、过期或变质的肉类清洗后重新贴上标签和日期出售,这一行为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在全国引发了轩然大波。

家乐福昔日的声誉一落千丈,消费者怨声载道,购物体验大幅下降。

许多人宁愿绕远路也不愿再次光顾家乐福,这加剧了家乐福已经陷入的困境。

与此同时,家乐福的供应链短板也日益凸显。

家乐福最初并未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店内所有商品均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

这种做法虽然节省了供应链物流成本,但通过压榨供应商利润来实现所谓的“天天低价”。

有人可能会问,供应商为何愿意承受这种压榨?

这是因为早期的家乐福在国内零售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一旦成为供应商,每月就能带来至少百万级别的销售额,且作为外资企业,家乐福的账期仅为45天,从不拖欠款项。

然而,成为家乐福的供应商并非易事。

家乐福中国区第二任总裁施荣乐曾提出一个理论:“要将供应商逼到绝境,然后再给予一点甜头。”

这足以看出他们对供应商的残酷态度。

简而言之,供应商需要支付进场费、上架费、条码费、促销费、年节费、广告费等一系列费用,这些费用占到了供应商成本的四成。在家乐福业绩辉煌时期,供应商对家乐福的压榨尚能忍受。然而,自2009年起,家乐福的业绩持续下滑,新兴商超不断涌现,供应商已无需继续纵容家乐福。

一个典型事例是,康师傅率先抵制家乐福,随后众多供应商纷纷效仿,众多产品退出家乐福。一时间,供应链问题成为家乐福的难题。

与此同时,其他竞争对手早已意识到这种压榨行为不可持续,纷纷加强供应链建设。例如,永辉超市采用买断和直采模式,建立生鲜壁垒;大润发通过产地直采生鲜;沃尔玛实行供应商送货至全国配送中心,所有蔬菜均由生鲜配送中心进行全程冷链配送。

然而,自建供应链并非一日之功,家乐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竞争力逐渐削弱。直至2015年,家乐福才终于完成供应链体系建设。

但到了2015年,电商的冲击已对线下市场造成巨大影响,导致中国大卖场首次出现负增长。事实上,家乐福一直对电商持轻视态度。2012年,家乐福亚洲地区CEO曾表示:“面对电商冲击,只需关注大卖场,其他问题不足为虑。”

然而,当竞争对手纷纷拥抱互联网时,家乐福仍以上位者姿态看待互联网。2015年中期,竞争对手早已布局线上市场,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涉足线下新零售,如阿里的盒马鲜生、山姆会员店等。

面对压力,家乐福迅速开展互联网转型,大力推广网上商城和APP,并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合作,开设便利店,尝试餐饮+零售的商业模式。然而,家乐福在互联网领域的表现并不理想,APP用户体验差,产品种类有限,不支持生鲜配送,物流效率低下,包邮门槛过高,几乎触及了电商的各个痛点。

此外,餐饮+零售的尝试在沈阳试水后效果不佳,并未继续推广。到2017年,家乐福年亏损接近1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家乐福面临另一个棘手问题。家乐福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以每月一家店的速度迅速扩张。许多门店于2000年左右开设,租赁场地时几乎都签署了20年合同。这意味着,2015-2020年期间,绝大多数门店租约将到期。然而,20年间,中国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的门店租金已涨数倍。在各种成本如人力、物流、水电和物业管理费等方面均出现上涨的同时,家乐福的销售额却出现了下降趋势。面对这样的境况,家乐福是否应该继续租赁现有店铺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不会续租。

因此,近年来,关于家乐福在不同地区关闭店铺的消息屡见不鲜。在这些关闭的原因中,普遍提到的是租约到期,以及水电、场地、物业管理费用的拖欠等问题。

图片[4]-为何家乐福从商超巨头沦为“1元甩卖”,其在中国市场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振兴资源分享网

在2019年,家乐福中国分店的数目急剧减少至仅剩233家,背负着138亿元的债务负担,标志着其辉煌历程即将走向终结。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