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7月,蜜雪冰城再次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名自称前员工的网友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显示该员工在厨房内用脚踢动直饮水桶的水龙头,意图关闭水龙头。尽管涉事者辩称踢动的是“废弃茶汤桶”,但这一行为仍旧迅速激起公众对蜜雪冰城卫生管理质量的广泛质疑。
这一事件反映出蜜雪冰城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品质控制方面的不足。本文将从事件细节、品牌管理缺陷、消费者反应以及行业教训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7月7日,一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视频中,一名男子在蜜雪冰城的操作间内用脚踢向直饮水桶的水龙头,试图关闭水源。视频下方清晰可见蜜雪冰城的LOGO,而桶下的量桶也引起了大家对卫生状况的疑虑。发布者自称是蜜雪冰城的前员工,并在配文中幽默地写道:“以前在小雪打工时干的趣事,让我笑死了。”这段视频迅速引发了热议,许多网友纷纷在蜜雪冰城的官方账号下留言,要求品牌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然而,视频发布者随后删除了相关内容,并清空了账号。有消息称,涉事者可能是安徽淮北的赵某某,疑似为离职员工,该视频为库存内容。
7月8日,疑似当事人于社交平台发布备忘录,称事件发生于2024年7月25日,当时他年仅17岁,被踢的是“废弃茶汤桶”,原本需要清洗倒掉,其行为是“下班后拍视频逗乐”。他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当,但强调门店卫生管理严格,设备每日都会进行拆洗消毒。
然而,蜜雪冰城的回应却显得较为冷淡。客服表示“已登记情况并反馈核查”,但截至7月8日,品牌仍未发布正式声明。与2024年“洗脚事件”中48小时内推出整改措施的高效速度相比,此次回应被批评为“敷衍了事”。
在蜜雪冰城快速扩张的背后,隐藏着品牌管理的深层次问题。
品牌的迅猛增长令人瞩目。到2024年9月,蜜雪冰城的全球门店已突破4.6万家,其中97%的营收来源于向加盟商销售原料。这种加盟策略虽然加速了品牌的扩张,但也暴露了监管上的不足。
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自2024年6月起,蜜雪冰城就因员工不当行为、未清洗水果与原料混放等问题多次被曝光,受到处罚。2025年3月,香港门店因大肠杆菌超标和隔夜果切等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截至2025年1月,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蜜雪冰城的食品安全投诉已累计超过8488起,涉及异物、腹泻等多种问题。
员工培训存在表面化问题。近期的事件中,一名年仅17岁的员工因不当行为被曝光,其自述“年纪小觉得好玩”揭示了新员工培训的严重不足。同时,门店的突击检查不够频繁,使得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
在危机公关方面,蜜雪冰城的应对显得不够积极,甚至被指采取“冷处理”策略。许多消费者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低价不应以牺牲卫生安全为代价。
舆论分歧:蜜雪冰城谁来负责?
随着舆论的风起云涌,消费者对于蜜雪冰城的看法产生了显著差异。一部分人认为,尽管有员工的不当行为,但4元一杯的柠檬水仍体现了品牌的实惠,应当给予一定的宽容;然而,另一部分人则指出,踢桶饮水桶的行为已经触及了食品安全的底线,必须受到严肃处理和整改;还有消费者表示,品牌多次出现问题却未改进,已经决定不再消费。
数据上,大约30%的消费者选择“宽容”,认为低价是蜜雪冰城的主要优势,个别员工行为不代表整个品牌;大约50%的消费者坚持“严惩整改”,认为必须追究责任并加强员工培训;约20%的消费者表示“失望”,认为品牌“屡教不改”,拒绝继续消费。
争议的核心在于“低价与卫生的平衡”。部分用户可以接受“隔夜柠檬”等问题,但对踢桶饮水设备的行为表示无法接受。批评者认为,蜜雪冰城以低价换取消费者的宽容,实际上是在忽视品控问题。
潜在风险与改进建议
这次事件对蜜雪冰城的影响不容忽视。
短期影响
短期内,蜜雪冰城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罚,包括停业整顿或罚款。
资本市场
自2025年3月上市以来,蜜雪冰城市值超过2000亿港元,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导致股价波动。
消费者行动建议
消费者可以向12315平台或当地市场监管局投诉,敦促相关部门调查涉事门店;在消费时,应优先选择操作透明、员工操作规范的门店。
品牌改进方向
总结:无序扩张的代价,是信任的丧失
蜜雪冰城的“雪王神话”能否持续?这次事件暴露了其快速扩张与品控不足的矛盾。消费者对低价产品的宽容有限,不能容忍卫生风险的底线被突破。特别是触碰直饮水设备的行为,已经触碰到公众的心理底线。
如果品牌继续采取“客服登记”这样的简单处理方式,而不是系统地解决加盟监管的漏洞,消费者的负面情绪一旦爆发,可能会终结“雪王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