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海军的“福建”舰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通过最新的航拍图像,我们欣喜地观察到“福建”舰经历了多项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似乎都在暗示,这艘众多国人翘首以盼的超级航母,离其正式投入使用的日子已指日可待。

图片[1]-近期,中国海军的“福建”舰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振兴资源分享网

01.

通过高清航拍图像的细致观察,可以发现“福建”舰的飞行甲板已经焕然一新。

之前可能存在的杂乱物品和施工痕迹已全部被清理干净,甲板现在呈现出如同镜面般的光滑。

甚至连停机位的标线都经过了重新精确绘制,线条笔直且分明,使得甲板显得整齐有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舰体上那显眼的舷号“18”已被鲜明地涂刷出来。

这个舷号,远不止是一串简单的数字标识,它更仿佛是“福建”舰的个性徽章,象征着它即将正式融入中国海军的战斗行列,踏上属于自己的辉煌旅程。

而且,舰桥和桅杆等上层结构也被统一涂装成黑色。

 

原先部署在甲板上,用于模拟舰载机调度及其他相关测试的舰载机模型,现已被全部转移到岸上。

由于模型的空位,甲板显得更加宽敞。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福建”舰已经基本完成了交付前的所有准备工作,正以近乎完美的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正式服役。

 

根据常规的大型水面战舰交付程序,后续“福建”舰很可能会再次进入船坞。

此次进坞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清除舰底可能存在的海洋生物附着物,例如令人烦恼的海藤壶等。

这些海洋生物在舰艇底部附着,会增加舰艇航行的阻力,从而对舰艇的性能造成影响。

 

然而,这一阶段通常所需时间并不长,它只是整个交付过程中的一个常规步骤。

一旦这一最后工序顺利完成,“福建”舰便将正式迈向深海,踏上其璀璨辉煌的征程。

“福建”舰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无疑是其采用的电磁弹射技术。

 

该技术的运用使得“福建”号航母成为世界上首艘配备常规动力电磁弹射系统的航空母舰,标志着我国航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先前,“辽宁”号和“山东”号航母采用的是滑跃式起飞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甲板前端设计一个上翘角度,使舰载机在滑行加速过程中,借助甲板上升角度获得额外升力,进而实现起飞。

 

这情形就如同撑杆跳运动员借助撑杆的反弹力与自身的奔跑速度,全力一跃向天空飞去。

滑跃起飞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的挑战,然而其限制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航母上翘甲板提供的升力有限,大型、重型的舰载机如预警机、反潜机等,根本无法采用这种方式实现起飞。

 

即便重量较轻的歼-15战斗机在执行滑跃起飞时,也必须削减燃油或携带的弹药,以此来减轻起飞时的重量。这种做法无疑显著缩减了舰载战斗机的作战范围和打击效能。然而,电磁弹射技术的问世,完全颠覆了这一状况。

 

电磁弹射系统由储能单元、电力电子转换装置、弹射用直线电机以及控制模块等关键部件构成。

该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效应将电能转换为巨大的电磁力,进而实现舰载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加速至起飞所需的速度。

相较于传统的蒸汽弹射技术,电磁弹射系统展现出一系列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其在性能上难以被超越。

 

电磁弹射技术的引入使得“福建”舰在舰载机使用方面实现了显著的进步。

歼-15T战斗机能够在满载燃料和弹药的情况下成功起飞,显著增强了其作战范围和攻击力。

同时,空警-600等固定翼舰载预警机也能从“福建”舰顺利升空,为航母编队带来强大的预警探测支持,使得航母编队在广阔的海洋上具备了如同“千里眼”般的视野。

 

各类型号的无人机亦能利用电磁弹射器的推力,从航母的飞行甲板上迅速起飞,承担侦察、打击等多种作战任务,从而进一步扩充了航母编队的作战手段和战术的多样性。

然而,当人们初次看到“福建”舰的甲板时,可能会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空旷感。同时,舰岛似乎显得更加紧凑,这或许让人联想到是否造成了空间上的浪费?

 

实际上,这恰恰彰显了“福建”舰设计上的卓越之处,展现了一种顶尖的空间布局技艺。

航母的飞行甲板,本质上是一个高度集成、效率极高的“军事生产车间”。

在此,舰载机的调配、弹药装载、加油、保养以及起降等各项操作,如同精密时钟中的齿轮,紧密配合,紧密相连。

 

若任一环节遭遇拥堵或延误,都可能干扰航母战斗群的作战步伐,甚至使局势陷入不利。试想,“福建”舰的甲板宛如经过精心重新设计的停车场。

车位数量得以扩充,行车路径亦变得更加流畅与合理。

 

“福建”舰凭借充足的停机位和电磁弹射器的卓越性能,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将众多舰载机升空,从而构筑起强大的空中优势。

甲板上舰载机密集起飞,声势浩大,遮天蔽日,对敌方目标施加了压倒性的打击。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航母通常被视为进攻的利器,我们更关注其能够搭载的舰载机数量,

 

航母搭载的舰载机作战距离及航母配备的导弹射程如何?

然而,在“福建”舰的海上测试中,有一项看似微不足道却引起业内专家极大关注的试验,那就是“抗冲击测试”。

所谓的“抗冲击测试”,简而言之,是模拟航母在战场遭遇导弹、鱼雷等武器近距离击中的情况,通过主动模拟爆炸来检测航母的性能和生存能力。

 

这看似荒谬,实则是对一艘航母能否从表面上的华丽转变为真正的战斗力的最高检验。

在激烈的海战中,任何一方都无法确保自己的航母不会遭受敌方的打击。

即便一艘航母配备了最尖端的武器系统,拥有了强大的舰载机阵容,若在遭受攻击时连基本的抵御能力都缺乏,那么它所有的先进装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抗冲击试验”不仅检验航母船体钢板在遭受冲击时的抗裂能力。

随着“18”号福建舰的亮相,它携带的先进技术备受瞩目,填补了中国航母发展图谱上最为关键的一环。

福建舰的加入,不仅仅意味着一个舷号的确认,更标志着中国海军航母力量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成熟迈出了重要步伐,这也标志着中国海军航母事业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