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杰肖像(资料图)。新华社提供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大坪镇上大塘村,有一座依山傍水的“三堂二横”泥砖瓦房屋,始建于清朝,是革命烈士黄文杰的故居。
近期,大坪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在这里上了一堂不同寻常的课程。透过岁月的长河,革命先烈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形象仿佛重现眼前。
黄文杰,1902年10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大坪区(现广东省兴宁市大坪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中学时期,他多次带领同学走上街头查禁日货、宣扬爱国思想,成为学校反帝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被黄埔军校录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经军校中共组织推荐,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因成绩优异、精通俄语,毕业后被分配至苏联伯力、海参崴等地从事党的工作。
1931年,黄文杰回国,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此后,他辗转多地,历任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副部长、秘书长,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成员等,为开展党的组织工作、恢复建设中共地方组织、指导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等不懈努力。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次日惠州沦陷,广州形势危急。南方局特派黄文杰到广州指导广东省委应对这一事变。黄文杰果断采取措施,作出“省委机关和八路军广州办事处迁往粤北”“广州市委留下组织部长陆新率领部分党员坚持地下斗争”等决定。此后,他日夜操劳落实,直至日军占领广州前夕才撤离。
长期在艰苦环境下奔波、忘我工作的黄文杰,1938年冬发现自己患了肺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他又毅然接受周恩来布置的任务,长途跋涉抵达重庆,在南方局负责党的组织工作,以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
在此期间,他认真抓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在重庆主持举办党员训练班,并参与叶剑英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翻译了不少苏联文章供叶剑英等人讲课参考。他还撰写政论文章,出版了《论政党》一书,并以“绚云”“烂光”等笔名在《群众》《解放》《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积极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9年上半年,南方局领导的各地党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党员人数发展到8万多人。
黄文杰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甚至生病的事也没有告诉妻子。1939年7月,因躲避日机轰炸,他在防空洞里受了凉,发高烧,抢救无效,于8月不幸逝世,终年37岁。黄文杰离世之际,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全体成员表示哀悼,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领导人亲自为其送葬至墓地。叶剑英在《悼黄文杰同志的死》一文中感慨万分:“他是我们党的骆驼,始终未曾考虑过所承担的重任,却能够肩负重任,穿越艰难的沙漠。如此一位英雄,却恰好在革命最艰苦的时期离世,无疑是革命的一大损失。”
1983年,民政部追认黄文杰为革命烈士。2020年9月,他被列入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在黄文杰的家乡,他的事迹被永远铭记。2021年6月,当地对黄文杰故居进行了修缮,并在故居的基础上设立了“黄文杰烈士事迹陈列展”,展出了黄文杰的雕像、主题浮雕墙、文字墙和相关实物等。
梅州兴宁大坪镇党委宣传委员黄凯波表示,故居已成为当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将继续挖掘英烈的革命事迹,让更多人了解他忠诚无私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党的优良传统。”